规章制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 >> 规章制度 >> 正文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

2018-09-03  点击:[]

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中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方案

教务处文件  2018.9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课程方案》)精神,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能力、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语言文字表达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全面落实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简称《指南》)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我校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现制定本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应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获取新知识的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在高中学分体系中占6学分。
     
学校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关键是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由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要求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也必须发生转变。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已不再是知识传授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教师在参与指导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标
      1
、《指南》中提出了研究性学习的目标:研究性学习强调对所学各科知识、技能的交叉应用,注重学习的过程和学生的实践与体验。具体表现为:(1)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2)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学会分享与合作;(5)培养学科素养和科学态度;(6)培养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
      2
、从我校实际和学生身心发展以及知识水平出发,学校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为:

1)高一年级(上)为基础阶段。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引领下,能积极参与研究性学习,培养问题兴趣;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培养课题和项目意识;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并能恰当地利用信息;形成一定的合作能力,乐于与人分享;养成严谨、求实、不断进取的科学态度;养成关心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习惯,自觉维护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高一年级(下)为巩固阶段,在这一阶段使学生能主动参与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形成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独特方法,并能创造地利用各种信息;善于与人合作,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懂得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断追求真理;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内容确定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我校近几年来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经验和实际情况,确定以课题研究为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内容确定的原则:
      
一是自主性。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研究课题和项目,老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所熟悉的社会生活中去选择课题和项目。在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取提供课题指南等形式,供学生自主选择。
      
二是开放性。学生学习的时空是开放的。在空间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还可以到校外;在时间上,既可以是在学校规定的集中时间内,也可以是在其它时间进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放的,既可以是小组,也可以是个体的。指导教师是开放的,既可以是校内教师,也可以是校外的家长、或专业人士等。信息来源渠道是开放的。
      
三是差异性。研究性学习活动既要尊重学生因兴趣爱好、知识能力等形成的个性差异,同时也要注意不同年级、不同研究阶段的要求上有层次上的差异。在研究的过程中,即使在同一主题下,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视角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口的选择、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可以各不相同。从而为学习者,同时也是为指导者发挥个性特长和才能提供广阔的空间。
      
四是实践性。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研究能力、实践能力,以及科学精神、态度、行为和习惯。促使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的转变。因此,研究性学习特别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选择和确定的总体方向:内容选择最基本的依据是学生的生活。一是以人与自然为线索的内容。二是以人与社会为线索的内容。它可以是大连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等),也可以是社会经济问题、社会政治问题。三是以人与自我为主要研究对象。它主要涉及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问题。如青春期生理与心理、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人生的目的和意义等所引起的学生的自我反思与探究。

四、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组织实施
 
(一)课程安排
   
《课程方案》:研究性学习6学分,完成2个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以开展跨学科研究为主的要求,确定在我校高一年级正式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2个课题分班安排在高一学年寒暑假实施。每个课题或项目的实施程序为开题、研究、评价。
  
(二)研究类型
  
课题研究类: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项目(活动)设计类: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社会性活动的设计和科技类项目的设计。
  
(三)组织形式
  
小组合作研究。这种形式是研究性学习开展的基本形式。个人独立研究。个人研究与全班集体讨论相结合。
  
(四)保障条件
  
学校尽量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各种条件:开放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以及学校根据学生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在校外联系的有关部门和资源。
  
(五)课程实施的一般程序
  
按照教育部的《指南》要求,课程实施一般分为三个阶段:进入问题情境阶段、实践体验阶段和表达交流阶段。
  
在进入问题情境阶段,要求师生共同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参观访问等形式开展。此阶段的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然后经过讲座提出核心问题,诱发学生探究的动机。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范围或研究题目。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通过搜集相关资料,了解有关研究题目知识水平,该题目中隐含的争议性的问题,使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分析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建立研究小组,共同讨论和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案,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如何收集可能获得的信息、准备调查研究所要求的技能、可能采取的行动和可能得到的结果。
  
实践体验阶段,在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后,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实践、体验,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掌握一定的方法。实践、体验的内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资料;调查研究;初步交流。
  
表达和交流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要将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和口头报告材料。成果表达方式提倡多样化,除了按一定要求撰写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科技作品以外,还可以采取辩论会、研讨会、展板、墙报、编刊物、音像资料等方式,同时,还应要求学生以口头报告的方式向全班发表,或通过指导老师主持答辩完成。在下学期开学初分别举行班级和年级交流报告会,年级编辑优秀成果集。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要学会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理解和宽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也要敢于和善于申辩。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和评价
  
(一)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管理
  1
、学校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研究性学习课程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校长
  
副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组员:教务处主任、教研组长、班主任
  2
、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
  
在学校课程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研究性学习实施小组,负责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成员包括:
  
组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
  
副组长:教务处主任
  
成员:教研组长、指导教师、班主任
  3
、课程档案管理及相关部门的工作
  
学生活动档案资料:研究方案,含名称、目标、意义、内容、方法、所需资源、小组人员分工、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计划、成果形式、指导教师等内容,开题时上交由教务处备存。学生研究活动情况记载,含时间、地点、研究内容(具体)、收获、体会、问题等内容,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下学期初进行总结,每篇总结要求在1000字以上,研究情况记载根据研究内容,按照要求上交给指导教师批阅,并由组长签名。研究成果,每一个学生完成一至二个课题或项目。每小组或个人至少有一项成果(较大的问题可以是阶段性成果)在下一学期开学初上交给指导教师。其成果可以是研究论文、实验报告、调查报告、活动方案设计、科技作品、录像资料等。
  
指导教师活动档案资料:指导教师对所指导的项目要进行评估,写出结论性评语,要求指出项目的意义、成功与不足之处,并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所有指导教师在活动结束时要对工作做出全面总结,或以论文形式总结经验。
  
教务处工作:负责研究性学习活动课程的总体安排,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各种资源(包括提供校内各种资源,对校外资源的联系);负责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并负责指导教师的考核评价与管理;将学生所选择的所有研究项目进行汇总,包括名称、项目成员、指导教师单位和电话、进度及所需资源等,形成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一般统计资料,完善学生研究性学习档案资料管理;负责研究性学习的表彰、成果展示、经验交流。
  
教研组工作:各教研组按照学校的统一要求,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具体组织学生研究性学习,协助教务处、教研处做好相关的检查考核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搞好本学科研究学习活动的经验交流和成果展示。
  
(二)研究性学习课程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必须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重视交流和合作,重视动手实践。
  
评价的重点:(1)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态度。认真参加每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并能认真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任务;做好资料收集、积累、分析处理工作;主动提出研究和工作设想、建设;善于与他人合作。(2)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所获的体验情况。评价的依据是学生的研究笔记、小组讨论记录、个人总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情况。(3)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主要包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情况;研究结果的表达与交流情况。(4)创新精神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发现、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对个体的发展动态评价。(5)研究成果。

评价方式:研究性学习的成果展示、总结表彰、填写综合素质评价手册。

评价等级: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设为三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

奖励办法:优秀课题指导教师:作为教师绩效考核加分,并记入教师业务档案。

优秀课题论文或成果:优先送上级部门进行专业评比。

优秀课题学生发放《优秀研究性学习论文获奖证书》。

评价的方法:采用指导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相结合方式。重视过程评价、突出学生实践体验、学习态度、探究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的考核。
     
学校要求所有教师都要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学活动,并将教师是否有效指导和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考核、奖励和晋级的重要指标,有关报酬问题另有其它方案决定。
     
此方案根据学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发展的情况,以及学校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发展情况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完善。

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流程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程序: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选题、分组、选出课题组长、选指导教师、进行小组分工、设计研究方案,即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执行阶段,按小组分工收集资料。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整理资料、分析结果、撰写研究报告。

 

第一阶段:

(一)选题五个原则

1.进取性原则  选题要有正确的出发点,要从有利于今后学习出发,要不怕困难、要有勇气、要有进取心。

2.科学性原则  选择课题必须要有事实根据或理论根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规律。

3.需要性原则  选题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今后教育科学自身发展趋势的需要。

4.创造性原则  选题要新颖、独特,有“奇和巧”的设想,有的课题虽然别人已研究过,但只要方法创新,研究角度不同,也可以成为一个成功课题。

5.可行性原则  选题要具备主客观条件,以保证课题顺利地进行,高质量的完成任务。

(二)选题的程序

1.初选初步选出课题,这是选择课题的第一步。初选的途径不一,可以是学校指定的课题,也可以是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自己发现的新课题。

2.初探初选课题后就要对课题进行初步探索。通过查阅文献,了解此领域以往研究的历史、现状,写出此领域研究的综述报告;分析课题的价值,必要性;研究课题的主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等。

3.具体化将研究课题分解为有待研究的较小的具体问题,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

4.撰写选题报告选题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提出课题,立题根据,理论假设,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掌握的资料。本课题的性质、意义、新颖性、科学性 、先进性及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的方案,总体时间安排与进度,可遇到的问题与解决的方法。

(三)选题的方法

1.从社会热点、学科热点问题中选题。

2.从学习中遇到的“反常”现象中选题。

3.从学术观点的争论中提出新的课题。

4.从学科分化、交叉学科中发现新的课题。如环境科学。

5.来源于实践,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问题,从学习实践中选出课题。

(四)查阅文献资料

查阅文献资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它伴随着研究学习的全过程。选出课题后只有深入查阅资料,才能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

1.查阅文献目的: 了解该课题研究领域的全貌;了解该课题的内涵和外延;明确研究课题的依据;明确研究课题的理论建构。

2.获得资料的途径:专访相关领域的专家、教师和工作人员;搜索网上资料;查阅书籍、报刊、杂志、学术报告等。

(五)选择研究的类型

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在比较长的时间内对一个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系统的定期研究;横向研究是在同一时间内对某类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研究并加以比较。

1.个人研究与小组研究

2.常规研究与采取现代化手段研究:

3.常规研究有观察事物、问卷调查、测验、专题访问、实地测量方式等;采取现代化手段研究有录音、录象、照像、电子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研究。

(六)确定具体的研究方法

教育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三大类,收集资料类,定性分析类,定量分析类。

1.收集资料类包括:观察法、实验法、临床法、行动研究法、调查访问法、问卷法等。

2.定性分析法包括:经验总结法、历史法、文献法、比较法、逻辑分析法。

3.定量分析法是指:统计分析法。

 

第二阶段:

(一)执行阶段的任务 按照已经拟定好的研究方案,对被试进行观察、施测,以收集研究课题所需要的事实材料或数据,这就是执行研究阶段的任务。

(二)执行阶段的要求 严格按要求选被试,严格执行指导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严格有目的记录。

(三)考虑执行阶段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

 

第三阶段:

(一)整理资料 将研究主导方向资料系统化;确保收集的资料具有可靠性;保证形成典型性资料。

(二)分析结果 结果分析有两种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

(三)写研究报告 将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对结果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透过现象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内在规律,最终将研究成果撰写成研究报告。

上一条:大连理工大学附属高级中学创新实践活动实施方案(2018版) 下一条:理工高中比赛竞赛类活动实施方案

关闭